车展观察丨车市内卷 还没开局 踩刹车

2024年6月,有媒体线下考查发现,宝马i3在经销商处的最低成交价已凑近官网指点价的一半,报道一出,迅速登上网络信息平台热搜榜的前列,但是,刚因,车价腰斩,登上热搜不到一个月,宝马又因,分开多少钱战,登顶热搜榜,7月中旬,有信息称,宝马在华开售政策将出现调整,不再跟着多少钱战的节拍走,要开局降量保价了,宝马中国随后对此回应称,该公司下…。

2024年6月,有媒体线下考查发现,宝马i3在经销商处的最低成交价已凑近官网指点价的一半。报道一出,迅速登上网络信息平台热搜榜的前列。

但是,刚因“价腰斩”登上热搜不到一个月,宝马又因“分开多少钱战”登顶热搜榜。

7月中旬,有信息称,宝马在华开售政策将出现调整,不再跟着多少钱战的节拍走,要开局降量保价了。宝马中国随后对此回应称,该公司下半年的重点是关注业务质量,允许经销商操之过急。

在宝马分开多少钱战之后,不少合资汽车品牌产品在终端的折扣也轻轻上升了。

当一些人以为中国的车市内卷将会随着合资车企分开多少钱战而走向停歇之时,7月的车市销量效果单来了。

2024年7月的销量数据显示,新动力汽车在中国车市的占比到达51.1%,初次成功整月销量对燃油车的反超。与此同时,宝马在华销量大幅下滑,同环比跌幅均到达了两位数。奔驰、奥迪等车企也都出现了不同水平的上涨。

从8月前三周的销量来看,宝马在这个月的销量跌幅恐怕比7月还要来的夸张。


宝马用通常证实,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多少钱稍有向上就会惹起销量就下滑


。要说车市“内卷”走向完结,显然还稍微早了点。

面对当下的继续内卷市场状况,企业终究该如何是好?在2024年8月底揭幕的成都车展上,各家车企正在经过舆论和实践举措给出他们的答案。

就在2024成都车展前的小鹏MONA M03上市颁布会上,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谈到车市内卷话题时示意,未来的中国汽车市场将只剩7家干流车企。

颁布会后的媒体沟通过程,何小鹏进一步讲到,他以为“血腥的竞争”最少会继续到2026年或2027年,燃油车在之后两年的下滑幅度或许比2024年还要激烈。在他看来,有些看起来很贵的燃油车实践老本并不高,他们有足够的才干继续向下。

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朱凌在2024成都车展与媒体交换时示意,新动力汽车市场如今之所以会有“内卷”,实质要素还是同质化产品过多,没有多少溢价空间。

过后期走进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内卷”,甚至到了“卷”老板的境地。越来越车企大佬开局走向前台,经过短视频、直播的方式协助公司赚取流量。在朱凌看来,这将是行业的新常态,让车企更间接地跟消费者沟通,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谈到车企“卷”的实质逻辑时,朱凌示意,“消费者要受益”是卷的最基本的目的;行业获取开展,带动技术的提高,是卷的意义。所以,


假设结果消费者不受益或许消费者权力遭到侵害,行业并没有在往正确的方向走,这种“卷”就是有效的、负面的卷

长安马自达汽车开售分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吴旭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抵赖,2023年至今,“内卷和多少钱战”都是汽车市场的关键词。在这种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他以为,新动力汽车市场要回归用户的实质需求:质量、温馨和安保。

大运个人董事久远勤山则有不同的意见。在他看来,只管卷多少钱和卷技术都关键,“但假设说更关键的,必定是技术。当下的汽车技术曾经满足了很多消费者之前想不到的需求,比如车门智能开关等。与此同时,补能速度、电池寿命等很多消费者担心的事件,都是要求经过技术的手腕去处置。

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只管也认可“卷”技术的方向,但重大“卷”的方向有所不同。

在此前的汽车智能化竞争中,更多车企把精神放在智能座舱、语音管理、智能屏幕交互等方面。刘涛强调,汽车跟手机不太一样,汽车是载着人在高速公路奔驰的。一款真正好的电动车,车的实质属性依然没有被扭转。所以他大胆地预测:汽车未来在智能翻新方面的重点将是底盘。

“智慧汽车是智慧生命体,假设底盘下面不够智能,这就象征着它只要眼睛跟大脑智能,而小脑有点落后,这还不能说是‘智慧生命体’。”刘涛示意,所以他把数字底盘看做汽车智能改革的最后一块拼图。

只管大家都看到了市场“内卷”,但基于对市场未来开展方向有不同认识,所以各家车企的并重点也有所差异。

由于对市场常年继续处于内卷中的预判,小鹏汽车将MONA M03的多少钱区间定在了11.98万~15.58万元,并且仅推出三种性能。

“咱们以为2025年汽车市场竞争还会继续加剧,所以这次把多少钱一步打到位,之后就不会再调价了。这样既能在明年直面白热化竞争,也更能在之后对老车主有交代。”小鹏汽车MONA系列产品担任人杨光在2024成都车展时期与媒体交换时示意。

只管多少钱出乎预料地低,但小鹏MONA M03依然有必定的毛利。这关键是来自与公众汽车共享供应链带来的老本长处。

在谈到低价对品牌笼统的影响时,杨光称,只需能够为用户提供同级别中最低劣的产品,并且能满足外围指标用户的需求,就不会反噬品牌笼统,全体上量还会对品牌有所助益。


内卷的时代,消费者可选用的空间更多,耐烦也就更少


。小鹏G6的交付周期最长时到达了16周。基于上述阅历,小鹏MONAM03基于精简的SKU和小鹏肇庆工厂成熟的消费体系,将交付周期管理在4~6周。随着产线效率的优化,该车的交付周期还将继续缩短。

在新动力汽车市场,长安马自达则经过寻觅差异化启动长处重塑。吴旭曦示意,作为合资车企,长安马自达领有成熟的设计、制作、品控体系和严苛的安保规范,还有“人马一体”的底盘调校才干。同时,长安马自达还是首家引入增程动力合资车企,进一步优化与其余合资对手的差异化长处。

刘涛则以为,在“内卷”的汽车市场中,智己汽车也领有两大“法宝”:一是背靠的上汽个人,二是技术降本。

汽车是一种低价值商品,关于供应链有着极高的需求。上汽个人为智己汽车带来了十分强的价值链背书,让其在雷同的销量规模下领有更强的老本长处。此外,在刘涛看来,智己汽车可以用1颗Orin X芯片成功媲美友商2颗甚至4颗的智能驾驶才干,这也是十分关键的降本长处。

捷途品牌则将重点放在了更精准地掌握用户需求上。捷途品牌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经理张纯伟示意,捷途品牌推出了“直面用户工程”。目前,捷途事业部一切员工都在“直联”用户,包含张纯伟自己。

捷途汽车总计直联了大略19万客户。张纯伟微信里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客户。这些客户有任何意见,都会随时发信息给他。捷途汽车一切的产品,都是经过与用户多轮共创最终开收回来的。用户共创,让他们打造爆款的概率大幅优化,从而缩小了少量糜费。

宝马等合资车企“分开多少钱战”,是协助经销商短期内缓解运营压力的关键举措,但绝不是常年赢得市场竞争的灵丹妙药。

这场车市“内卷”,并不会由于宝马等车企的分开而完结。“内卷”,依然是未来一段时期车企必定要面对的应战。

只管大家关于“内卷”的认识有所不同,所采取的执行也有所区隔,但最终反响在终端的体现就是:“更强的性能”和“更低的多少钱”。

即使是已成为市场相对“一哥”的比亚迪也逃不过这一逻辑。在2024成都车展上市的2024款比亚迪宋L EV就大幅优化了产品性能,顶配和次顶配车型还参与了DiPilot 100“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但多少钱相对2024款同版本车型下调了0.4万~1万元不等。

车企们要求明确的是,便捷的决策面前,还有有少量上班要做,“提价增配”也要求足够实力。这种对实力的考验并不只限于资金,还包含技术、营销、供应链等多个维度。

面对这场“内卷”耐久战,先看看自己手里的筹码。


车市这半年:出牌、蜕变、焦虑与内卷|汽势年中盘点(1)

汽势Auto-First|柴小娜

悄然间,2023年已过半。

全面进入疫后修复期的中国经济,恢复并不如预期那样平顺快速,反而多了波折和诸多困境。

中国车市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正在经历疯狂内卷和价格战,也正在经历行业周期性阵痛和成长性波折。

与此同时,政策支持和技术破局给了中国车市无限的生机,电动化、智能化赛道挤满了踌躇满志的外资品牌、合资企业、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都在为进入淘汰赛出牌和布局,最终将存活3-5家的言论不绝于耳,焦虑和内卷由此蔓延。

整体来看,中国汽车品牌取得显著成长,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BAT强势崛起、“蔚小理”分道扬镳、合资车企走下神坛 、BBA被蚕食。

此外,黯然出局的品牌、企业裁员潮、工厂变卖、高管出走,车市的另一面同样残酷真实。

在此形势下,走进来和走出去成为整个行业的缩影,背后是外企本土化与中企国际化的双向奔赴。

包括人头攒动的上海车展全球车企高管的集体打卡,来访的全球跨国高层的匆忙身影,马斯克上演来华40小时旋风走访。

也包括上汽、比亚迪、宁德时代、蔚来、远景等车企和供应链代表远赴德国出席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

这中间,中国车企之间还夹杂着举报、争论、水军等理性与非理性的声音,也充斥着人为强行分割的造车资本派和实力派,以及对于新能源技术路线的怀疑。

上半年车市,就这样,藏在一个个细节里。

以“出牌、蜕变、焦虑、内卷”为关键词,梳理和观察上半年车市,酝酿该酝酿的,变革该变革的。

01 变天

分两个维度来看。

一是格局变天。

这里有多个层面。

首先是新能源渗透率再创新高,预计1-6月新能源渗透率稳定在30%以上。

2023年前5个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为:1月25.7%,2月31.6%,3月34.2%,4月29.5%,5月33.3%;

其次,中国汽车出口创历史新高,第一的位置将无限期延续下去;

2022年中国超德国成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同比增长55.3%。

2023年第一季度,超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是汽车整体出口增长的最大支撑。

我们的优势在于三点,一是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的自由技术和完整供应链;二是国内车市的规模效应;三是产品本身的硬实力。

第三,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53.1%,连续三年上升;第四,外企本土化与中企国际化正同步前行。

二是车企变天。

你看车企众生相,BAT强势崛起、“蔚小理”分道扬镳、合资车企走下神坛BBA市场被蚕食、特斯拉依旧特立独行。

如果说搅动全球车市风云的源头是特斯拉,国内市场则属于比亚迪,而这头正在成长的巨兽,同样将目光放在了全球。

合资车企的衰落,首要在新能源市场。

乘联会数据显示,5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50.4%;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3.6%;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3%。

分野与前行,在2023年从未如此耀眼。

02 出牌

政策层面的出牌是明牌,新能源汽车下乡、购置税延续是上半年的两大明牌,将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利好需求释放。

品牌间更多是暗战。

中国汽车新品牌和高端品牌在2023年上半年一度达到了井喷的状态。

吉利发布银河系列,赛力斯发布蓝电品牌, 奇瑞i-CAR,江汽钇为、长城枭龙MAX等前赴后继。

比亚迪更是铆足了劲,接连推出新品牌仰望和方程豹,仰望U8售价高达109.8万元,刷新中国品牌高度。

今天的仰望和方程豹,正在给市场重新上课。

混动技术和平台更是连续出牌。

长城汽车发布全新Hi4,吉利推出新一代雷神电混,长安智电IDD,奇瑞鲲鹏电混C-DM,都是向混动要市场。

2023年,得混动者得天下的市场共识深入人心,应了“燃油决定生存,混动决定生死,电车决定未来”之说。

此外,一季度,中国推出了17款车型,二季度推出了19款车型。

中国汽车品牌发布的全新车型,占据了全球第二季度新车发布数量的近一半。

过去信誓旦旦的蔚来和极氪,都说自己不出30万以下车型,如今却不得不直面市场,蔚来通过调价和换电权益调整,将主销车型的价格拉到30万元以下。

极氪更是将30万以下的极氪X当做2023年的销量担当。

03 蜕变

出牌的结果,带来了蜕变,迅猛而激烈。

2023年上半年新技术加速落地, 800V 高压平台、SiC、一体压铸、城市NOA开始成为极度内卷的标志之一。

城市NOA战役,基于Transfomers的辅助驾驶不仅让城市NOA提速,更是内卷的核心之一。

小鹏、华为、理想、蔚来成为屈指可数的领头部队。

其中,小鹏抢先落地CNGP,后又在今年6月15日宣布城市NGP在北京正式开放,成为行业内首个在北京城区内开放的高等级智能辅助驾驶。

华为高调发布ADS2.0,理想汽车的目标计划在年底前开通100座城市的无图城市NOA方案。

除了NOA,在 2023 年,能买到更多搭载 800V 架构平台的车型。

包括极狐阿尔法 S 华为 HI 版(750V)、阿维塔 11(750V)、小鹏 G9、小鹏 G6、问界 M9、昊铂 Hyper GT 710 超充版/超充 Max 版等车型。

以小鹏G6为例,作为扶摇架构的首款车型,小鹏 G6 将标配国内首个量产 800V 高压 SiC 碳化硅平台,车桩结合最高可实现充电 5分钟,续航 200km。

一体压铸更是全面开花,问界M9搭载全球最大的一体压铸后车体,采用了国内领先的9000吨压铸设备。

如果说,2019年800V、一体压铸还只是美好的想象,进入2023年,梦想照进现实。

大功率充电桩多点开花,800V 平台车型在补能方面的优势被进一步放大,一体压铸如雨后春笋。

当然,换电和固态电池依然是大亮点。

04 内卷

一切皆可卷。

价格、产品、服务、续航、补能等,应卷尽卷。

卷的结果是生出焦虑,车企间的互怼、高管间的互掐成为常态,傲慢与偏见并存,理性和非理性,行业生态在惨烈竞争下伴随口水战在商业史上并不鲜见。

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COO)杨洪海谈到起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言谈间满是偏见与傲慢。

中国车企的崛起和市占率稳步上升是事实,新能源转型的速度、技术及产品,无论从那个维度看,已然占了上风。

杨洪海表示,合资车企的技术积累、人才积累,全球化经验包括全球化盈利,远远大于本土车企。

他直言,“让敌人先去试伤好了,我兜里都是钱,都是技术,我又没有放弃这个市场,在合适的时间进来收拾你们也是一种策略”。

理性去看,杨洪海的“美梦”大概率如梦幻泡影般难以实现。

车企之间,更是无法清静。

长城汽车在2023年开始了自己怼天怼地对人的步伐,先是在各种场合与理想汽车较劲,且给李想取了“微博之王”的称号,随后让自己的十余位高管团队集体入驻微博,流量时代,长城汽车无法独善其身,目前看结果未知。

最具轰动效应的莫属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就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

哪吒汽车联合创始人、CEO 张勇谈及友商之间的竞争时直言, 我们中国车企有长足的进步,前 15 家还有那么几家,但是前 10 位里头根本就没有我们,这个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你看我们的内部,一帮幼儿园小朋友在里头死掐,成年人还在外头看着呢。

当然,也不乏大欢喜的和谐场面。

如5月9日,长安汽车与吉利控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

正所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会走得更远。

”这句话放在车企同样适用,不仅在国内市场,也包含出海业务拓展和全球市场竞争。

汽势观:上半年车市的钟声,敲响的是希望,也是警钟。

出牌的时机,技术的蜕变、内卷和焦虑正是当下行业生态的现状,只有活下来,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希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2023上海车展丨回顾:油车加速谢幕,新能源未来已来

时隔两年,在疫情逐渐离我们远去以后,上海车展终于在大家的期待中如期开幕。

作为疫情后的第一个A级车展,本届上海车展在开幕之前的预热阶段就已经吸引到了许多人的目光,而时间回到当下,2023上海车展已于昨日谢幕。

总览这一届上海车展,可谓是事件不断,话题不停。撇去车展上发生的各种突发情况,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总结一下本届上海车展的具体情况以及透过这些情况,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样的行业本质?

大厂All in电气化,新能源时代2.0来了

本届上海车展从开幕第一天起,就被车迷戏称为“含油量”最低的一届车展。

据统计,本届上海车展上首发亮相的传统燃油车型共有58款,而新能源汽车却达到了76款,而这也是新能源汽车展出数量第一次在这种规模的展会上超过燃油车。

作为本届车展的现场亲历者,笔者也是十分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一次的新能源浪潮真的不一样了。

然而在本届车展的媒体日上,宝马、奥迪等品牌就已携全新能源阵容强势登场,其中宝马带来了BMW i7 M70L、BMW XM Label Red限量版、BMW iX1等覆盖了品牌全产品矩阵的新能源产品,奥迪则带来了A6 Avant e-tron概念车、奥迪Q4 e-tron、奥迪 Q5 e-tron以及奥迪RS e-tron GT等等,是的,没有一台是燃油车了。

而梅赛德斯-奔驰在本届车展上展出的产品阵容也有近半数是新能源车,其中更是涵盖了超豪华的EQG车型。

在以BBA为首的豪华品牌阵容全面新能源化的同时,包括兰博基尼、保时捷、路特斯在内的传统跑车品牌也同样为大家带来了其品牌的新能源产品。

简单同2021年上海车展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在历经多轮新能源车市内卷之后,本届上海车展上的新造车势力数量大不如前,再者就是传统大厂All in新能源的决心明显增强。

因此结合当下的市场背景,和本届车展车企所释放的信号来看,从2023年开始,新能源汽车领域将会进入2.0时代,未来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覆盖面将从原本的集中于10-30万渗透到全汽车细分市场当中,车企之间的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

高端新能源车齐亮相,声量大于销量?

虽说本届车展上各大豪华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放异彩,也为大家带来了许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全新车型,但是在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国产汽车品牌在本届车展上的表现,笔者个人觉得是压过了传统大厂一头的。

有去到本次上海车展展会现场的朋友一定都发现了,在本届上海车展的高端品牌展区中,比亚迪旗下的高端子品牌仰望,成为整个展区里最热闹的一块区域。

品牌旗下的首款高端纯电越野车型仰望U8,此前一经亮相就引发热议,在本届车展上也是吸引到了无数人的目光。

而仰望品牌的另一款超跑车型仰望U9,也凭借其不输牛马伦的设计让无数人专程来到这一展区,一睹它的真容。

除去仰望之外,东风旗下的猛士917、高合HiPhi Z等高端新能源汽车,同样也在本届车展上成为许多观众朋友们关注的对象。

综合来看,本届车展除了全面新能源化这一主题之外,高端新能源汽车争奇斗艳也成为一大特色。

当然,虽说这些车型共同构成了本届车展一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吸引到了许多人驻足观看,但就现阶段而言,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高端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国产的高端新能源汽车,仍旧持的是观望态度,真正下订单购买的用户并不在多数。

虽说这些车型确实非常吸睛,其所配备的技术同样也很亮眼,但是结合其新品牌、新产品、高售价,以及新能源的特性来说,在当下想要走量确实不切实际,不过这些产品现阶段的意义本身也不在于走量,更多的意义是在于“亮肌肉”、“炫技”,同时在新能源2.0时代到来之前提前开拓全新的细分市场,抢占先机。

燃油车虽成配角,但短期依旧是消费主体

由于本届上海车展庞大的新能源汽车阵容,以及各大品牌在发布会以及出展时对于新能源战略的态度以及表现,有许多媒体从业者以及观众在会后纷纷表示:看完这届车展,就知道燃油车真的马上就要完蛋了。

对此,笔者觉得燃油车虽然在本届车展上成为配角,但是距离它们彻底告别历史的舞台,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首先大家需要明白一点,上海车展这种规模的汽车博览会,对于车企来说,战略意义是明显高于其他任何层面的意义的。

而结合当下全球车市的情况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及其市场表现来看,进一步加速确立新能源车的主体地位以及全新的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简单来说,到了2023年,传统大厂再不正式扬帆入局新能源,可能真的就晚了,因此多数车企才会选择在这个节点,在这届上海车展上如此“用力”的推新能源车。

除此之外,我们再理性审视一下当下新能源车配套环境,中国如今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接近30%,对应的新能源汽车数量是非常庞大的。

据统计,截至2023年1月11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1310万辆,而对应的充电基础设施数量仅有520万台,其中还有340万台是私人充电基础设施,可见二者之间的匹配仍旧处于供小于求的阶段,结合上我国地大物博、节假日出行人数多以及新能源汽车本身的续航焦虑情况,因此对于多数家庭来说,燃油车仍旧是它们的刚需,再不济大家也会选择去买个插混,这样的现实情况就注定了燃油车的淘汰进程不可能来得那么快。

总而言之,燃油车是否会被淘汰,取决于用户的态度与观念,而不是车企发了什么新车,再庞大的车企最终还是需要依赖消费驱动,对于所谓的“燃油车末日”论,大家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就在奥迪、宝马等为自家造势“All in新能源”的第二天(4月19日),它们便将现款在售的燃油车重新摆上展台,因为它们也明白,现在的消费者依然会买自家的燃油车,而不是新能源车。

写在最后

通过本届上海车展上车企们发布的战略以及带来的产品阵容来看,2023年将会是全球车市新节点的一个开端,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全球范围内的多数车企将会在真正意义上全面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以及生产中去,能够真正大幅度触动到消费层面的汽车新能源转型真的离大家不远了。

当然,虽说本届上海车展的“含油量”确实创下了历史新低,多数车企也在真正意义上确立了投身新能源领域的决心,但是在未来短期几年的时间里,燃油车依然会是汽车市场的销量主力军,燃油车的淘汰也不会来得那么快。

总之,现阶段制造“油车与电车”的舆论对立,大可不必,虽说新能源车普及势在必行,但燃油车也同样不会迅速消失,它们相互竞争,更交融共生。

2023上海车展丨前瞻:车市降温,新技术集中爆发

2022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北京车展延期直至最终取消,成都车展开馆几日后草草结束,广州车展同样也遭遇了不可抗力因素,不仅是车展受阻,2022年国内车市销量也曾短暂的跌入谷底。

当下,三年的疫情终于被画上了休止符,经济复苏,消费意愿逐渐回暖已经成为了可以预见的未来,基于这一背景,将于2023年4月18日正式拉开帷幕的,年内首个A级车展——上海车展,自然也就成为了万众瞩目的一场汽车盛会。

遥想2021年上海车展,当时车圈的发展态势可谓是欣欣向荣,在新能源浪潮来袭、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以及相关政策优待不断强化的共同作用下,自主品牌崛起,造车新势力蓬勃发展,新兴汽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就连诸如BBA之类的传统大厂也在新能源层面,将步子迈得更大,而在间隔两年之后,2023上海车展开幕之时,一切似乎都已经变了样子。

车市降温,回归理性

虽说从2021年上海车展与2023年上海车展一样,依然把“拥抱变化”以及“新能源化”、“智能化”当做主题,车企之间的竞争也依旧不变,但是如今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市场的秩序回归理性。

2021年的上海车展中,恒大汽车携手九款车型强势亮相,一度成为了当时车圈乃至整个社会的热搜,而除去恒大以外,彼时的新能源车企阵营中,也是闯入了许多跨界造车以及新势力,然而时间来到2023年,恒大的造车梦已经化为泡影,许多跨界造车品牌以及曾经声势浩大的新势力也被时间的洪流所吞没。

可以说恒大以及众多曾经热度极高的新晋车企,它们的倒闭给整个市场敲响了警钟,同时也给消费者敲响了警钟。

同时它们的例子也再度证明了,造车不是比谁钱多,还得有底蕴和积淀。

与此同时,自进入2023年以来,价格战的风波已经从新能源车领域一路席卷到了整个市场,而在价格砸得最凶的三月过后,车市基本也是进入了全员“参战”的情况。

三月一过,上海车展如期而至,在此次展会上发布的新车,大概率也会以低售价的形势参与到价格战当中。

毫无疑问,未来汽车类产品的售价,不论新能源或是燃油,无论自主还是合资,都将在这一轮大战,以及这次车展之后进一步归于理性,或者说回归到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品牌溢价”即将成为过去,因为“技术溢价”才是王道。

技术对决,大厂厚积薄发

作为两年一度国内最大的车圈盛会,上海车展对于广大车企来说算得上是一年里最为重要的平台,所以基于上海车展的战略地位,广大车企都会选择在车展之前或是车展现场,重磅发布一些强大的新技术,展示自己的“肌肉”。

例如前不久,长城汽车就重磅发布了旗下最新的智能四驱电混技术——长城Hi4,这一项技术的问世,对外展示了长城汽车近几年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成果,也预示着未来,这一家老牌自主车企也将在新能源领域释放更多的力量。

而4月10日,自主新能源巨头比亚迪也强势发布了全球首个新能源专属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云辇系统,同时作为比亚迪旗下高端子品牌的仰望,也随之流出了更多消息。

除去上述两家车企以外,还有诸如奇瑞、东风等技术大拿,它们多年研究的技术成果也在今年成功开花结果,真正做到了厚积薄发。

而有了这些全新高精尖技术的赋能,未来消费者的用车体验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内卷加剧,中外车企将正面对局

在2021年的上海车展上,虽然广大自主品牌已经展露出了蓬勃发展,同时向上冲击的势头,但是彼时的自主品牌仍未在真正意义上,与传统的合资以及豪华品牌“刀剑相向”。

不过在2023年的上海车展上,自主正面叫板合资甚至是豪华品牌的趋势将会成为主流。

在过去几年里,将价格打到三五十万甚至更高的自主品牌,普遍是新兴的造车新势力,但是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诸如比亚迪、长城、长安、奇瑞之类的传统自主汽车品牌也在不断地推出价格更高的产品,用以冲击以往被合资品牌霸占的20-30万元市场,除此之外这些品牌也在积极推出更加高端的子品牌,来冲击更高端的市场,诸如比亚迪的仰望、吉利的极氪等等。

可以说,这届车展既是一次盛大的展会,更是自主品牌全面“掀桌”,正式冲击高端的起点,而在这次车展之后,以往豪华>合资>自主的局面也将会有所松动,甚至重新排位座次。

写在最后

市场逐渐回归理性、自主品牌技术积淀开花结果、中国车企集体冲高即是这一次上海车展更为深层的主题。

若是你对此次车展感兴趣,但又无法前往现场观展,您也可以持续关注本账号,我们将持续为大家带来上海车展的相关资讯,敬请期待。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将迅速删除。

(1)
上一篇 2024年9月2日 下午10:34
下一篇 2024年9月4日 下午3:2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